close

別相信任何人

 

每一天醒來,克莉絲汀都身處一個陌生的房間,身旁躺著一個不認識的男人。

當她面對鏡子,只看見一張陌生的臉,比她所知的自己老了20歲。接著,男人會耐心說明:我是妳丈夫班恩,妳今年47歲,20年前遭遇嚴重車禍,從此記憶受損。

每一天醒來,克莉絲汀就像懵懂的孩子,關於她世界裡的一切,全仰賴班恩告知。不過每一天,她也會接到陌生的奈許醫師來電,要她到衣櫥後方找出日記。原來,克莉絲汀在睡前會寫下今天的事作為「備忘錄」,提醒明天失憶的自己。

就這樣,克莉絲汀藉著日記的累積,一天天重建了自己的歷史,但其中細節漸漸和班恩、奈許醫師的說法產生矛盾。究竟哪一個版本可以信任?

今天醒來,她翻開日記,第一頁只寫著:別相信班恩。


終於看完了這本堪稱最近最火紅的書。

大概是因為某週的大學生了沒的介紹,這本7月就出版的書籍竟然在11月的寒冬穩坐博客來、誠品、金石堂三大網路書店的冠軍,並在全省各縣市圖書館造成借閱一空、排預約還必須等上好幾個月的盛況。好不容易到手的書,我終於在今天把它細細品味完了。

看完這本書的當下,我只覺得毛骨悚然,還有一些反胃。

並不是說它是本不好看的書,相反地,它確實很成功的營造了一本驚悚文學該有的氣氛,即使在約莫剩下1/4本的時候猜到結局,我反而是加速的翻完了後面的文字,因為那故事的氣氛太蕭瑟,沈重到我無法細看。光是那個瞬間的緊張跟噁心感,就說明了本書是一本紮實的懸疑小說。 

說實話,這不是一個完全的懸疑故事,作者傳達給我的,是一個細膩的、悲傷的女人,在無依無靠之下殘弱的倔強,那種情境下的歇斯底里,人物沉默之下的喧囂,都栩栩如生。我彷彿可以看見一個經歷時間剝削的女子,穿著粉色的睡袍,坐在窗邊娓娓道來這個疏離卻真誠的故事。

「克莉絲汀,我們經常會更改事實、重寫歷史,
 好讓事情變得簡單、讓事情和我們篇愛的版本一致。
 這是無意識的舉動。我們會編造記憶,而且是不假思索。」

生活不正是如此嗎?記憶是漂浮在腦海裡的棉絮。

雖然並不會特別注意到,但其實每個人都是靠著記憶在維繫生活。我們每天醒來還能記得房裡的擺設、幾天前的約定、昨天看過的電視,說過的話、做過的事、學過的知識。如果拿掉這些理所當然的認知,生活就會分崩離兮成難以理解的碎片。
-- 《別相信任何人》試讀心得 by mings0723 (http://goo.gl/K3CDs)

我十分喜歡作者選擇讓克莉絲汀用寫日記的方式來架構整本書,對於日記能給予的力量,我實在太明白不過。而我的經驗是,對於悲傷的、痛苦的紀錄,永遠比那些愉悅的旅行、快樂的笑容更能讓人在閱讀的當下墜入當時的情緒裡,這或許也說明了人在面對哀傷的情緒,總是更難以輕易忘懷。

如此巧妙的設定、強大的寫作企圖、出色的架構。
-- 《被偷走的女兒》作者 Sophie Hannah 

書中的女主角曾經是一個作家(這應該不算爆雷吧?),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全書幾乎半本以上的內容是日記內容,卻能夠細心寫出像是小說的語法,即便少了些日記的口吻或語法,也變得可以理解。而我最佩服作者的並不是角色設定,而是細膩的掌握了一個詭譎的情境,讓讀者忍不住感受到:如果是自己面對這樣的人、或當自己身陷其中時,那種不寒而慄的心情。

至於最多人爭議的結局,我認為在這樣的架構下,算是非常合理的解釋了。

即使 S.J.華森冷酷的描寫了書中的殘酷情節,書中的班恩展露了一種寂寞、空虛而偏執的愛情,讓我不禁聯想起幾年前的日劇Last Friends中的宗祐,最後的結局看似留下光明的一片遠景,更使人反思社會邊緣化的現況,寂寞冷僻的都會通病,到底該如何解決,作者還是沒有正面的處理這一塊,僅留下無數的沉默與空白。

總歸來說,雖然驚悚文學一向不在我偏好的書單中(因為每次看完都害我緊張兮兮的,後遺症短則一天,長則半月),但是這本實屬佳作。說到對其的挑剔,大概是它的封面實在讓我很不愛,每次放在桌上時都要面向下擺,以免當看到那個窄窄門縫中的女孩時,又忍不住毛骨悚然起來。

所以,如果你也被身邊的朋友一窩蜂看這本書的熱潮燒到,就快點去找一本來看吧!(笑)

arrow
arrow

    莉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